中不溜的我一举上岸嘉应了,不止要勤奋
中不溜是多少?350 340 360?首先得看前提,嘉应的汉语言专业算是热门专业。其次得看年份哈哈 ,2020作妖年。广东省逃不过全省失业的巨坑,为了弥补巨大的就业缺口,专插本妥妥滴决定扩招。至于扩招多少,后文再补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2020专插本考多少,算中不溜呢?各位看官且评一评。
有果必有因,这中不溜的成绩349。说实话,满足而已不算满意,因为我最以为傲的英语遭遇了滑铁卢,计划70分,结果58。一番复查之后,显示成绩无误。 我自认不算勤奋,只是保证每天该有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时,抓住方法。早八点到十一点,午三点到六点,晚八点到十点。
不过这成绩我理解,也能坦然接受,毕竟在我小半年的复习时间里,匀给英语的时间也就两天,加上每天早上十分钟背单词。隐约记得19年11月底开始,我买齐了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考试教材。我的英语底子还可以,但是不拔尖,我学习兴趣也不高,所以词到用时方恨少。没到考试前,我才开始背单词。其余时间就分配给了政治概论和大学语文。下面分享一些心得
1.怎么解决公共课的细节知识?(政治概论和大学语文)政治的知识点太太琐碎,每一点又得看细节。因为大题的分都是踩点给分,所以以理解为主题。第一遍看书不用做笔记,但是逐字逐句看。看书之前记得看章节目录。第二次做笔记。看完一章写下重难点。
另外用彩色笔标记常考 必考知识点(参照cb398)的部分。我当时每一个章节就用了一张半的a4纸。这是你第一次整理的笔记。第三次看书就要抠细节。政治还是有套路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影响。每一节都有这几个方面。所以第三次做笔记就要围绕本章的重点来展开。
看完一章,就像做填空题一样。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和影响默下来,一点点消化。背默的过程中还是要理解。默完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重难点说明就掌握了。
第四次就是突破阶段了。这时候你的选择题和大题就要靠做题。我先练好选择题才会去做大题。我选择题做毛中特五百题。确保正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才行。接着做大题,要筛选每年必考的知识点。做题的时候,要看题干,看清楚问的是什么方面。提炼出要点,然后把答案的得分点写下来。因为习近平那几章是重要考点 所以我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放在后面几章。
政治是最大工程,整个阶段耗时2个半月。
大学语文就是概览全书,我先用小红本过了一遍所有篇目,还做了相应的笔记和课后题。小红本要比指定教材解释得详细到位,注释详尽,很nice。接着隔一个月,再看第二遍,这时候考纲出来了,就看指定教材,路德庆的十一版,相当于夯实。同时搜集每篇文言文的译文,以便于深刻理解文章内涵。 但凡有文言文底子的,学起来都不会太吃力。
为什么没有提到英语呢?
因为我盲目自信了。考过了四级就洋洋得意。就想着吃老本也有个70分,全程只背了单词。考前一个月拿出两天练题,发现一脸懵,勉勉强强70。结果却差强人意58。自以为的优势科目反而拖后腿。希望你们也能以此为戒,还是脚踏实地科学学习。比如一天一篇阅读和十道选择题,保持语感。另外今年的语法题占比较大,所以我毫无理由地栽了。
2.专业课没有考纲,怎么找方向。
说实话,我考试确实有点运气。去年嘉应汉语言专业课是我最头疼的文学史,有好几本书。我看到考试书目,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买回来堆在角落,不想翻。没想到出考纲的时候,逆转了。2020年考古代汉语和写作学。虽然这两门我专科都没学过,但是写作我好歹擅长(这是真的擅长)。所以我先翻写作学的书。第一次看这门课,是12月,实习的时候。没有特别强的学习兴趣,就只是上网找了全书的要点提炼,一一画出来,以便第二次盘点知识点。 古代汉语则在政治第二轮交替进行。书里有少量繁体字,但是考试繁体字并不多(冇使惊)。古代汉语的方法和大学语文差不多,但文言文的考点更加深入,系统。重点放在概论的字词。考试就喜欢刁钻古怪的。
3.方法以外,配合良好心态。
插本比起高考,利弊分明。你们也都知道。在身边同学选择直接就业的时候,难免会对自己插本的选择感到不自信。并且插本往往是一个人的战争,不必高考的团战氛围。但我想说,不用和别人比进度,这是你人生的其中一步。该怎么走就怎么走。我每次一到大考,就会逐渐逐渐屏蔽诱惑,不管平时多么吊儿郎当,因为我知道这次是弥补高考的遗憾,我只给自己一次机会。
在每一个被知识难倒的时刻,被身边人质疑的时刻,在悔恨自己当初的时刻,我只告诉自己,插本我绝不留退路。并且我的这种信念感染了我的男朋友,起初他也对插本没想法。但是秉着两个人一致走向未来的初心,他也选择报名。并且两个人互相打气,互相比拼。谁想偷懒就毫不留情地鄙视对方。
到了考试前期,我能明显感受到两人的重视,但我们也能以平常心看待。两个人也都如愿上岸了。 最后我想说,插本不难,插本考得并不难,只是需要你日复一日的坚持。不管什么因素,这条路选择了就不要后退。对自己负责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