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批准我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
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并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
6月30日,教育部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我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我校是广东省第二所成功转设的独立学院,也是广东省“十三五”期间成功转设的第一所独立学院。
成功转设并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标志着我校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怀支持下事业有了新进展,教学质量、教育品牌、社会形象有了新提升。这是我校建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董事会和历届党政班子励精图治的结果,也是历届学子励志修学、爱校荣校的结果,更是全校教职工爱教乐教、积极奉献的结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广东民建实业有限公司一致同意天河学院申请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双方对过渡期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明确过渡期及转设后学校与母体学校的责权利关系,双方将继续支持转设后新学校的建设发展。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以转设前校名录取的学生,学费标准保持不变,将按照录取校名颁发学历学位证书;转设后以新学校校名录取的学生,按照录取时标准收取学费,将颁发新学校的学历学位证书。
以评促建 积极推进转设
转设是我校“十三五”时期重点工作。我校从2014年开始积极筹划,2016年起实质性推进。转设列入2018年党代会工作报告、2019年教代会工作报告,是学校的重点工作目标。省政府和教育厅大力支持转设,母体学校、董事会、校长办公会、党委会一致同意转设,广大学生十分关心,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
2019年9月,学校根据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2019年度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广东省教育厅开展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安排,正式申请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我校转设工作,列入广东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2019年9月,教育厅组织广东省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现场考察评估。9月底通过广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报请批准我校转设为广州理工学院。
2019年12月,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开展实地考察。专家们对董事会选择应用型办学定位、非营利性办学性质、师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教育情怀表示赞赏,对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产业学院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科研成果孵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对广大教师爱教乐教和学生勤学励志的朴实校风学风印象深刻。
2020年以来,我校做到推进转设工作与疫情防控两不误。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在土地、用房、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依法治校、办学水平、师生生活设施与保障条件等各方面,都达到了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要求。学校土地、校舍、固定资产等都归属学校,产权清晰,办学经费来源稳定。学校完全具备了办好非营利性普通民办本科高校的条件。
对标转设条件
努力推动内涵发展
我校前身是2000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民办天河职业学院,2001年5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专科),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学院(本科),2018年12月根据教育部对母体学校批复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
学校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工科特色鲜明,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机电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建筑工程、工商管理、经济管理、外国语、艺术、通识教育、国际教育、继续教育等11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政课教学部;41个本科专业,其中21个工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2000人;全校教职工63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30多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60多人,有一大批专家、博士、海归学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名师,多人获得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百系列”优秀教师和民办高校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道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创新强校与质量工程,学科、专业、课程、实习基地、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现有广东省特色专业3个、专业综合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示范基地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8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团队4个。建成产业学院2个、校内实验室130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9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打造“帽峰创谷”,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竞赛。近五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1000多项,校园文体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2019年,大学生男子足球队获得广东省足球联赛亚军、全国足球联赛东南区季军、全国总决赛第六名。三大课堂融合、校内校外融合、产学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企业一线,突出应用研究、校本研究、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应用性研究成果逐年攀升。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际合作BIM工程技术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科研平台6个、教师工作室学术团队56个。近五年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12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500余篇,主参编教材专著197部,授权专利71项、软件著作权7项;成果转化4项,获得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4项。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产品销往12个省市20多所高职中职学校。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校,实施大部制管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作用,组建后勤基建教育集团。党委机构健全,党的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作用,建立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实施“三全育人”,构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师潜心育人治学、职能部处优质服务、教辅单位保障有力的新格局,校风纯正、学风浓郁,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声誉良好。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4万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1年通过学士学位评估。连年通过省教育厅办学年检,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招生,近三年录取分数线高于省线9至15分,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均在97%以上。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美、英、澳等国家18所知名高校实现合作交流。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经过转设工作的洗礼,我校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一是加强以省工程中心为依托的“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以广东省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打造工科类专业集群,重点在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械、电子、通信、电气与自动化、计算机、物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扩大学科专业领域,创建特色,形成优势。同时在金融、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物流、电子商务外语、音乐表演、设计等专业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
二是形成分层次、模块化、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断丰富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大创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实践模块的内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
三是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在中兴通讯工程学院和蓝盾网络空间信息安全学院两个产业学院基础上,建设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领域的产业学院。实现企业与学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国家和省产业学院示范校建设。继续引进企业在校内共建产教融合基地。
四是构建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已经建成的54个教师工作室基础上,新建一批以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博士教师为带头人的团队,在每年近2000名学生进入工作室参与实践性学习基础上,鼓励学生面向生产一线进行项目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实践等训练,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新台阶。
五是促进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学校组建成立投资开发公司,围绕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应用技术、智能制造、BIM技术开发应用、建筑设计检测、金融证券投资、人机交互、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逐步建立一批由教师产学研成果转化而孵化成立的新型科技公司、咨询公司、设计公司、事务所等,为教师们搭建更多的创业干事平台。
以转设为契机
推动新学校科学发展
独立学院转设,符合国家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导向,符合广东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符合广东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我校新时期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推动我校更加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师生非常关注转设对学校长远发展和对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影响。实际上,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都是转设的直接受益者。
转设后,学校事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转设推动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章程》更加规范,依法治校更加完善。学科门类有所增加,办学专业更加多样,构建与未来社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新工科”优势更加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更有特色。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国(境)内外学生交流,国际合作更加多元广泛。省教育厅和惠州市政府批准,同意我校在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规划建设新校区,学校多校区办学空间更广阔,各校园功能定位更加优化。
转设后,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将更加优越。转设已经推动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校园生活设施更加先进齐全。学校进一步构建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学科专业体系,采用“学校+社会”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三大课堂进一步融合,信息化学习平台更丰富,校园文化更活跃,大学生活更精彩,学生核心竞争力更过硬,三全育人机制更加顺畅。
转设后,自有教职工队伍建设更加强化。学校更加重视自有教职工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自有教师队伍将成为办学主要力量,在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得到保障和帮助。
转设后,办学资金将更加充裕。学校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办学,办学条件将更加优越,更好地构建“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校园生态,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地位更加突出,大幅度提升办学水平质量,更加有利于打造学校的学术共同体、政治生活共同体、校园命运共同体。
转设后,教职工福利待遇进一步提高。学校将更加关心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出台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政策,对在不同岗位上已经为学校辛勤工作的教职工给予更好的待遇,更好地吸纳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共谋事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真正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落到实处。
转设后的广州理工学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广东,面向华南,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使命,致力于培养知行合一、信息化素养较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五年左右努力,学校的办学资源更加丰富、办学条件更加优良、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新工科优势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应用型开发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各项事业将跃上新台阶。